top of page

【布宜諾斯艾利斯 : 公園海濱之煉成+垃圾種出的濕地】


在遊歷一個城市之前, 總會先在地圖上, 尋找看似不尋常的地方。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最繁華的市中心對出, 五月廣場旁邊的前工業港口外, 即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的出海口處, 竟然是一個濕地生態保育區!


這個中環的米埔, 正是Reserva Ecológica Costanera Sur。Costanera Sur生態保育區與此城的政治和歷史有深遠的淵源, 它的故事要從Puerto Madero港口說起。正如先前提及, 布宜諾斯艾利斯以港口經濟起家, 但由於開埠之後幾百年一直都是走私港, 而成為拉普拉塔總督轄區首都之後, 獨立戰爭隨即而來,一直要到19世紀後期, 政府和商家才正式投資港口建設。經過20年的磋商、擬議和設計, Puerto Madero於1887年動工。


其後十多年, 各種港口建設, 包括碼頭、運河、堤壩、貨倉等, 相繼落成。但不到10年Puerto Madero已經承受不了城市急速發展之下的港口吞吐量的需求, 1909年政府決定集中發展北面的Puerto Nuevo, 原先所有未發展的港口用地, 在等待一個新的出路。1915年來了一個新的契機, 阿根廷遊艇總會進駐Puerto Madero。翌年支持社會主義的政黨民選上台, 推行民生政策, 工人工時減少, 同時衍生出新的對休閒生活的需求。於是, 在政府委託下, Puerto Madero出現一種新的城市地境 - 嬉水公園和海濱長廊。

往後幾十年, Puerto Madero一直是民眾喜愛的休閒聖地, 到50年代, 水質污染太嚴重, 民眾亦敬而遠之。1976年獨裁政權上台, 軍政府相信以國家安全為由, 把整個港口封鎖。同時, 政權以強硬手段推行現代化城市發展, 大興土木, 建造公路。1977-1982年間, 舊城被拆毁, 50萬立方米的瓦礫就掉到Puerto Madero外的海口處。80年代, 經濟危機爆發, 軍政府亦大勢已去, 城市發展大計未能完成。於是, 軍政府倒台後, 光復海濱有着多一重的意義。當人工化、石屎、城市、 規劃令人聯想到獨裁, 那麼大自然、綠地、健康、自然而生的就象徵民主。正好大自然已經在海口處廢棄的瓦礫中發芽, 在一片獨裁後城市重生的氣氛中, 垃圾堆種出了最神奇的濕地。1986年, Costanera Sur列入生態保育區。一街之隔的Puerto Madero亦隨即展開了20年的 “urbanism of developers”。1989年, Corporación Antiguo Puerto Madero成立, 以公營架構管理, 私人市場投資, 開始了自負盈虧的城市發展模式。市場投資少不了外資發展商, 當年第一個衝過來找總統商議的人, 名叫Donald Trump。

bottom of page